【设计反思】支付宝9.0上线后的马前炮

【设计反思】支付宝9.0上线后的马前炮

作者:德川亮

 

 

关于“从0开始思考”,和“输入支付密码后,是否需要确认按钮”的思考;

文章的草稿写于支付宝手机客户端9.0上线前。

之前看了知乎的一个问题:为什么iPhone的交互体验那么好?第一名的回答,让我对一些设计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1.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 产品设计中,有两种思维:“修补匠思维”和“科学家思维”;
    • 使用修补匠思维,就是整合现有的事物和限制,尝试解决问题;
    • 使用科学家思维,就是从概念和逻辑层面,尝试解决问题;
  • 这两种思维没有高下之分。在一个工作任务中,你可能都会用到;
  • 颠覆式的解决方案,可能来自于“科学家思维”,来自对源问题的思考,来自对看似幼稚方案的尝试。

 

2.关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确认按钮的思考

另外,说说最近自己的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是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有可能在微信支付出现之前,推导且推动出“无确认按钮”的方案吗?

这个想法来源于前段时间,圈子内的热门文章,《及格的产品vs优秀的产品》中,对微信支付过程中,填写支付密码时去掉了“确认”按钮给予了肯定。

当然对于这里设计的好坏判断,可能还存在争议(这篇文章的草稿,写于新版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去掉了确认按钮前。现在可以认为,支付宝内部认可了这个方案)。稍微问了一些周围的人,支持两种的方案的都有。但是当问到,最近一段时间在进行支付操作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可以选的的时候,会选择哪种支付方式?部分支持支付宝方案的人说自己会选择微信支付。而且,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我分析的原因是这样的,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参与的是商家端的交互设计。在多次商家用访谈和测试后,有这样一个感性判断:一旦涉及到钱的操作流程,给予操作者明确或者非常强的安全感是尤为重要的,即使需要多操作一步。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我在实际的支付行为中,更倾向于微信支付。

所以,我个人得承认微信支付中的无“确认按钮”的方案,是一个创新式,且更加便捷的方案,并且肯定是给整个产品本身带来了收益。
至于安全感什么的,作为一个中高端用户,我是相信微信团队的技术实力的,所以也相信他们能保障资金的安全。

另外,回到我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有可能在微信支付出现之前,推导且推动出“无确认按钮”的方案吗?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猜想1:在微信支付出现之前,如果我脑洞大开了一次,想出了这个“无确认按钮”的备选方案,我琢磨着,会这么被挡回去:
  • 领导问我:有用户反馈说去掉“确认”按钮吗?
    答:几乎没有(猜的)
  • 领导:那你的方案有什么收益吗?
    答:少一步,让用户操作更加便捷,符合移动的使用场景。
  • 领导:似乎有道理,但是这会让人感觉不安全吧?填写个密码+点击确认按钮,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啊!你看 App Store 的填写密码时,也是这么干的。
    答:要说举例的话,你看,iPhone 的密码解锁页面和部分 Android 的解锁界面,都是没有确认按钮的。
  • 领导: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了。就是我们得在便捷性和安全感之间做一个选择。很显然,作为一个“玩钱”的 App,给予用户安全感肯定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如果,多一步能给予我们的用户更多安全感,我宁愿牺牲掉部分便捷性。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答:……
  • 领导:另外,你看我们竞争对手有这么干的吗?在国内,我们可比银行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体验好一大截哦。还有,你知道改这么一个点,修改的成本有多大吗?我们还有那多需求等着排期呢。
    答:好吧……

 

猜想2:微信支付的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的作为新进入者的思维

目标:我们要侵占支付宝的份额;

优势:我们有海量用户群;

劣势:别人就是习惯用支付宝啊,改变别人的习惯很困难;

怎么搞?

除了,技术上和业务上的不能比他们差以外。能不能在产品本身层面上,提高我们的竞争优势?

最高频率的操作是什么?

确认支付环节是最高频的。不管是买东西,转账,充话费,都得有这个环节;

那我们能在这个环节上,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吗?

或者说,你,你,你们,从最挑剔的角度来看,支付宝的确认支付环节的有哪些问题?

(七嘴八舌一番)

哦,还是感觉有点繁琐和麻烦。那我们能给出一个让用户觉得不繁琐和不麻烦的方案吗?或者,至少是比支付宝更便捷?

某人:我想到了一个备选方案,大家来看看…………

 

3.Start From Scratch(从无开始)

最后,还是来看看,这个知乎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iPhone的交互体验那么好?,第一名的回答:

Hi-iD回答:

如果将根本原因缩减到一个,我的答案是:

Start From Scratch,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从无开始,从原初开始,从源头开始,从粗糙开始……

关于 iPhone 及 iOS 开始之初的故事,我在《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中间“Built from scratch,始自粗砺”一小段有介绍,以及知乎上的一些回答,比如“让 Steve Jobs 决定做 iPhone 的 UI 设计师是谁?”等,以及因 2012 年 Apple 诉三星侵权的官司而透露的那些信息(可搜索),在这不再详述。

试想当初 Apple 在做平板项目时,包括后来的 iPhone 时,直接从已有的“成熟的”产品开始会怎样,不是说做平板借鉴微软推广的那些产品,而是直接将 Mac OS 灌到平板之中,也就是微软的思维,会是如何,将 Mac OS 缩减并不是平板项目或者 iOS 的源头。

如果去看这些项目开始之初,你就会发现它们非常原始和粗糙,尤其在现在看来,有的显得幼稚,像学生作品。比如 iPhone 开发时,参见 The Verge 的 Early iPhone design talks sparked by a Samsung ‘fashionphone’** 一文中 Steve Jobs 写给 Jonathan Ive 和 Bas Ording 的邮件,在谈怎么用环形键盘和 clickwheel 结合,然后在 2 年后的 iPhone 发布会上这样的设计就作为笑料了。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感到 Apple 的产品开发的思维,如果你陷入“革命性创新”和“微创新”的词语之争,那么肯定会认为所谓“颠覆性创新”可不会来自于一些幼稚的设计,看不起也不会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而是手中拿着其他人的产品在想怎么颠覆。iOS 的列表滚动是颠覆式创新还是微创新,它是一项设计,一项思考了触摸操作和惯性体验的设计。

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中第一张提出了“修补匠思维”和“科学家思维”,修补匠收集工具和材料,然后用这些现成的工具和材料去不断解决眼前的问题,用这些零件也就是斯特劳斯最后归纳成修补匠用记号(signe)来工作,而科学家靠概念来工作。

斯特劳斯的这个概念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在这,谈论设计时,我觉得可以结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这两种思维没有高下之分(也是斯特劳斯强调的),在设计中,显然“修补匠思维”出现的最多,因为设计师思维工作很多并不是来自逻辑而是经验,通过收集,尤其是各种拆散和组合的手段,但是,有一点使得设计师不能排除“科学家思维”:

用概念去思考问题,那是因为设计的“从无到有”的属性,物质从来不可能从无到有,只有概念是可以“从无到有”的。

所以,在设计中去思考这些幼稚的源头、原初问题尤为重要。Apple 从源头来思考,有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那么它就能获取那个“inevitable”的东西(比如惯性交互),如果定义了这个产品,那么跟随者也将无法逃脱这些“inevitable”的东西,如果竞争对手无法从原初去是思考,那么就永远被先行者构造的框架给禁锢住了,就更能体现先行者的优秀了 。

 

 

 

 

文章来源:
http://www.jianshu.com/p/f2fc88160d32#
顶部图片来源:http://media-cache-ec0.pinimg.com

===================================================================================================================

不知不觉UXRen社区官网已经一岁半了, 在这里小编要感谢那么一如既往支持本站的油茶人。

UXRen.cn欢迎油茶人投稿,提供有价值的资讯、线索、点子及建议。

邮箱:contact@13tech.com.cn

注明:本站内容及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用户体验

【产品心理学】不是我们选择了“简约”,而是“简约”选择了我们!

2015-10-10 0:00:00

用户体验

【动态】妄图拥抱移动大潮而退市的分众,却要被移动革了命

2015-10-13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