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穿戴,国内的企业在做什么?

对于可穿戴,国内的企业在做什么?

一、国内可穿戴设备风生水起

可穿戴设备引起了很多中国互联网硬件、软件公司的兴趣,玩家里面既有不少创业公司,也不乏像百度、盛大、小米、华为这些明星公司。

2013年6月和8月,盛大旗下果壳、映趣科技发布了各自的智能手表,掀开国产智能手表上市序幕,随后各种各样的智能穿戴产品争相面世,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百度和360这对“死对头”也将战争延续到了可穿戴设备领域,360在去年10月推出一款针对儿童的“360儿童卫士”手环,百度不甘示弱,几乎同一时间百度也悄然上线了百度可穿戴设备网站,推出了咕咚手环、BoomBand手环、MUMU血压仪等可穿戴产品。

对于可穿戴,国内的企业在做什么?

(百度进军可穿戴领域大事记,图片来源网络)

 

而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兴也展出了其智能手表产品,并表示将于今年第一季正式上市;华为相关负责人也在媒体透露,计划在今年2月份推出华为可穿戴设备。随着华为、中兴等产业大鳄的入市,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将更趋升温。

可穿戴设备这股浪潮是怎么兴起的?一切还要从2012年4月说起——谷歌开发出一款集手机、GPS导航和数码相机于一体的智能眼镜ProjectGlass,开创了可穿戴设备先河。随后,苹果、三星等纷纷跟进。在业界看来,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当年凭借推出iPhone手机,完全改变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如今,正崭露头角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就与iPhone出现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类似。

谷歌眼镜的推出,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硬件还可以这么玩,科幻电影中的好多东西一下子让人觉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映趣科技CEO王小彬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说道。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他,预判可穿戴设备会是未来技术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于是2012年整合手机方案公司、工业设计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成立了专注于智能手表的映趣科技。

这个仅有60几人的创业公司,在深圳、北京、纽约都有分部,并与2013年8月发布了限量10000万台的智能手表inwatchone——一款可以打电话、发邮件和短信的智能手表。王小彬坦言,这款产品在他们的心目中并不够完美,很快今年1月,他们又推出了新一款产品inwatchz。

在这款新产品的发布会上,你可以听到一些很热门的科技产品名词,比如九轴传感器,可以实现语音待命、抬手点亮、手势控制等,还可以和小米电视、智能家居等设备联动;骨传导技术,只需将表扣贴在脸颊,即可听到声音,而当表扣接触任何物体,又能实现外放功能;还有近距离无线通讯的NFC标签、同样也运用于iphone5s中的协处理器等等。

此外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inwatchz由天王表定制,全钢表壳、蓝宝石表面、陶瓷背板、纳米防水涂层等,在产品佩戴舒适的细节上下了一番功夫。

听起来很炫是不?然而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在现场体验时也发现inwatchz也还有一些功能不尽如人意。例如1.6寸的显示屏着实不太适合女生纤细的手腕佩戴,而在这么小的一个屏幕上,竟然还有26个字母全键盘输入,对于手大的人来讲应该是个噩梦。

当然这些问题,映趣科技也考虑到了,今年4月,他们还将推出另一款产品inwatchx,主打的卖点就是这款智能手表配备了厚度仅0.1mm的可弯曲屏幕。

 

二、产业链蓄势待发

和很多可穿戴设备厂商一样,映趣科技如今面临的问题就是大众对智能手表的接受程度。现有智能手表产品所具有的功能,用户的智能手机上都已具有。在这种情形下,许多用户会问,请给我一个戴智能手表的理由?它不过是一个缩小版的智能手机而已。另外,还有销售通路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可穿戴设备销售渠道的公司西莓科技。这家2012年成立于深圳的公司,由几位来自上市公司爱施德(三星、MOTO等国际著名品牌在中国的核心代理商)、并都有十几年的手机分销从业经历的人创业而成。

西莓科技的董事长郭绪勇向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涉猎可穿戴设备领域:一是因为可穿戴产品可以从头到脚武装,产品形态比手机多得多;二是前期可穿戴设备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这样的产品对分销公司有丰厚的利润价值;三是现在国内很多初涉可穿戴设备的创业公司,都还在处在闷头做产品的阶段,还没有太多精力考虑产品要怎么卖,而这正好是西莓的优势所在。

凭借着之前手机分销的经验,西莓和全国4000多家门店达成合作,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铺到三线市场。而且,他们还拓展了一些异于手机分销的渠道,例如自行车专卖店、4S店、书店,这些地方的消费者最有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用户。

郭绪勇认为,像inwatch这样的智能手表有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运动休闲的时候,此时手机就显得累赘,而智能手表不仅能实现手机的功能,还能做健康管理。另外一个场景针对的是出门都要带着两个手机的商务人士,此时智能手表就能代替其中一部智能手机的功能,使用也更加便捷。

即便如此,郭绪勇也坦言,从目前整个销售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挺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硬伤犹在

互联网巨头们和极客们都在梦想着借可穿戴设备成为the next big thing,只是现实是消费者不会马上接受可穿戴技术,而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调查机构则有些唱反调的味道:根据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市场,仅有5%的成年人愿意购买可穿戴设备。

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要成为像智能手机这样受欢迎的产品,还需要扫清不少障碍。

给消费者一个购买可穿戴设备的理由。

对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可穿戴设备,我们很难确定地说它解决了什么刚需,对许多人来说,在1.5英寸的小屏幕上检查邮件和触摸操作并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事,体验不佳,应用欠缺。厂商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运动管理健康切入,记录运动轨迹,监测心率等,但由此来带了可穿戴产品的同质化。“缺乏明星产品”是郭绪勇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还不愠不火的原因之一。

不够时尚。

戴一个手表或者手环,并不仅仅因为它们有用,还可能是因为它们好看,有时甚至还会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在中国,你懂的。早期的可穿戴设备,外观不够时尚,很多产品显得过于庞大、笨重和粗糙,很难打动女性消费者。SonnyVu是一家可穿戴厂商Misfit的首席执行官,他认为“如今的可穿戴产品就像硅谷的书呆子为他们自己设计的一样”,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应该是“要么好看,要么就看不见”。

情况正在有所改变。

科技界和时尚界正在进行越来越多的合作,推出漂亮有用的可穿戴产品已经指日可待。

天气检测仪厂商Netatmo日前发布了针对女性用户的智能防晒手环——June,该手环能够自动感应户外紫外线的强度,它是由LV和著名珠宝品牌HarryWinston的设计师联手设计,外形看起来非常时尚,很适合女性用户佩戴。

价格过高。

可穿戴设备确实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但目前只能是有钱人。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区间普遍较高,国内的智能手表价格在1000~2000元左右,智能手环在几百元量级,像是谷歌眼镜高达万元的售价就更让人望而却步了。但若是降低销售价格的话,就很难使用最新的硬件及技术,这样产品的使用体验就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很难达到一个普通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户说可穿戴设备价格太高,根本原因是他觉得这个东西对他的价值不大。”郭绪勇并不认同国内的可穿戴设备价格过高。

电池续航能力待提高。

一般可穿戴设备会考虑重量和体积的关系,因此尽量将电池体积做到最小,而这多多少少将影响到电池续航能力。虽说通过外置电池,可以轻易解决续航问题,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对移动电源的不便携性感到反感。而且对用户来说,一天没过完就得把可穿戴设备取下来充电是让人厌烦的。

Google曾表示谷歌眼镜的“电力可支持一天的正常使用,一些功能如视频录制,则需要更多的电力。”早期用户在使用开发者版本时发现,用Google眼镜的五百万像素相机连续录制视频,电池只能撑30分钟。我们前面介绍的inwatchz,配备了580毫安时超大电池,正常使用时间48小时以上。

涉及隐私问题。

像谷歌眼镜这类可穿戴设备因为有隐蔽拍摄的功能,隐私、肖像权的争议以及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也给这些“明日之星”的前途增添了变数。

郭绪勇把这些硬伤归结为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处于一个硬件主导的阶段。但我们相信,这个阶段将会过去。对于这些可穿戴设备厂商来说,可穿戴设备的重要性不在于设备终端,而是背后的大数据服务。所以价格降低、体验优化是必然之路。

我们希望把产品的价格放到最低,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之后我们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比如inwatch还有一款针对老人的产品,可以记录老人心率、呼吸频率等身体数据,只要发现老人健康状况有异常,或者九轴传感器可以感知老人是否突然摔倒,这样就会启动报警功能,将信息自动推送给亲人或者社区医生。

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领域最终的成功者,一种有可能是极度贴近刚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孕妇、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的设备)。另一种则很可能需要依托大数据,为用户提供超越预期的增值服务。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图片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4-01/22/c_133064868.htm

用户体验

解密Google X实验室

2014-1-25 0:00:00

用户体验

BI数据:智能手表主导可穿戴,2018年规模或达92亿美刀

2014-1-27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